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和美好遠景,這也是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節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以明確的時間表、任務圖對文藝工作的提出新的要求。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有力把握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沉著應對新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的決心與銳意。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作為黨的文化事業戰線中的一分子,將始終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局性、歷史性、戰略性、創新性舉措為前進旗幟和行動指南,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尤其是電影作品的訴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優秀的、優質的文藝作品、電影作品的期待、期盼,不忘初心,擔負起建設文化強國建設、電影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
01
對焦文化強國目標,
全方位推進電影強國建設的“新基建”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要求,突顯出文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位置。
在文化建設中,社會主義電影強國的建設無疑處于“排頭兵”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先行先試”乃至“急先鋒”的作用。
因此,只有創作生產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并在此基礎上對電影自身觀念及其作用進行全方位的認知和理解,推進電影發展的“新基建”,才能有效補齊短板、發揮優勢,為電影強國建設夯實基礎、貢獻力量。
一是票房分賬比例要向制片傾斜,逐步形成合理優化利益平衡的電影產業結構。票房分賬比例應從目前的43%左右適時提高到50%左右。制片興則產業興,制片強則產業強。當前中國電影的分賬比例是在產業發展的獨特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更需要堅定的信念、目標和決心來推動電影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
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電影編劇創作的支持,特別是投資力度上的支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有效保障創作者能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方面我們要花大力氣鼓勵原創、提倡原創,全方位提升原創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確認識“IP”,切勿談IP變色,切勿把IP“妖魔化”,因為IP是降低電影產業投資風險的有效手段,可以為電影市場儲備更多的優質項目以保障電影生產的質量。我們需要合理利用IP、有效開發IP,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以“雙輪”驅動實現電影高質量發展。
三是要提升電影創作生產的集中度和穩定性。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中國電影市場成為目前全球電影市場中仍舊保持正常運作的為數不多的市場之一,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下,要培育培養具有強大資金實力、創意能力、社會責任感乃至具有世界性品牌價值的大型電影公司乃至跨界的傳媒集團,從生產端保證電影創作的資金、技術以及創作生產所有環節的支持,真正實現電影的高質量繁榮發展。
四是要拓寬創作人員的創作空間。近年來,新老電影人的作品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格局,在中堅一代電影人的幫助下,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再到《奪冠》《金剛川》《一秒鐘》等作品,源源不斷為中國電影輸送新鮮的血液與精神活力。因此,當前中國電影仍要繼續調動創作人員的主動性、創造力和想象力,給他們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心無旁騖回歸初心、回歸藝術、回歸電影,聚精會神搞創作,一心一意出精品。多一個人才尤其是多一個電影新力量,就多一份精品及其保障。
02
有效匹配互聯網思維,高效實現“技術賦能”
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對媒介互融發展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可以說,增強媒體互融性,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電影進行傳播和推廣,高效實現電影的“技術賦能”是今后電影發展、電影升級換代的必經之路。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近幾年依托互聯網技術,在媒體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建立了學會在微信、微博等流媒體平臺的官方賬號,同時迎合當前“短、頻、快”的信息傳播方式,開展了“一周快評”、“2019十大國產影片推介”等活動,從專業的視角出發,以符合互聯網語境的話語方式,為電影發聲,發出電影主流的、建設性的強有力聲音,充分發揮主流平臺的積極作用,努力構建中國電影評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促成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新的黃金時代。
一是從影片文本出發。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將緊緊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的要求,對電影作品發聲時,要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準則;同時堅持電影理論批評的專業性、學術性,盡最大可能實現更有效的傳播,盡最大可能贏得更大的公信力。
二是從電影產業實際、實踐及其發展要求出發。電影評論的輿論導向要根據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格局,積極倡導、維護和保障電影院的基本利益、根本利益,同時促成線上發行模式的規范化和體系化,達成線上線下的利益共同體,合理制訂“窗口期”,有效實現雙贏、共贏、多贏,為整個電影產業的結構性優化、生態優化持續不斷地發聲。
03
聚焦版權經濟,推進產業體系升級換代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進入新時代,想要實現電影產業更高水平的升級換代,聚焦市場體系、版權經濟是其至關重要的一步。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因此,電影只有逐步推進和形成以版權經濟為核心的現代電影產業體系和模式,拓寬電影作品的衍生路徑,促進多元化、系統化的產業體系,才能達到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的戰略要求。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電影版權的保護,版權圣神不可侵犯,一部作品的版權是其市場之根、產業之基;完善版權保護體制機制有利于提高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有利于增強電影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再生產能力,有利于實現電影產業的“深加工”和新的增長點。同時,版權可以多元化經營和開發,可以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般拓寬版權的開發方式和路徑。
其次,要以版權經濟為核心,積極促成新的產業結構聚集和拓展,有效開發電影衍生產品、電影后產品、電影主題公園建設等,以版權經濟為核心形成電影與其它所有藝術形式的良性互動。合力共贏,互利互惠,達成一加一大于二、二加二大于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要積極發揮自身作為輿論導向和“電影喉舌”的作用,加大版權保護體制的倡議力度,以客觀性、專業性、前瞻性的評論話語,促成電影版權保護的升級換代,促成以電影版權為核心的“電影新經濟”。
04
培育電影人才,深耕電影理論批評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曾深刻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電影產業想要完成更高水平的升級換代,實現電影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打造“最懂電影的政府”,實現中國電影的技術賦能,最重要的還是人才的培養。可以說,培養出電影產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專業人才,依然而且永遠是電影發展的重中之重、關鍵之關鍵。
對于中國電影理論批評體系的建構來說,亦是如此。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將始終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培養、培育中國電影批評新力量,培養青年影評人和理論學者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書寫意識,提升理論批評人才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學術自覺、學術自信,并且與中國電影創作乃至中國電影產業體系形成良性互動。
總之,中國電影強國建設需要在電影“新基建”的基礎上盡快補齊自身短板,形成穩定有序的電影創作和生產保障機制,匹配互聯網思維的電影發行放映、電影新渠道機制,尤其是以電影版權為核心的大電影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推進電影高質量繁榮發展。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時刻,在中國電影強國建設整個過程中,中國電影理論批評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一方面要成為為電影強國建設的智庫、智囊,為電影強國建設提供不可或缺的電影理論智慧和力量,一方面也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建構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創造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新的黃金時代。(饒曙光)
- 上一篇:賀歲檔收官之戰,2020年票房向200億沖刺?
- 下一篇:國產扛旗 喜劇主打 2021電影賀歲檔前瞻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理論批評要成為電影強國建設的智庫智囊
來源: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