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而“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電影人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作出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白毛女》《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董存瑞》《平原游擊隊》《上甘嶺》《鐵道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戰火中的青春》《紅旗譜》《革命家庭》《甲午風云》《紅日》《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停戰以后》等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呈現出昂揚向上、清新明快的創作基調;上世紀80年代的《吉鴻昌》《從奴隸到將軍》《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孫中山》《大渡河》《血戰臺兒莊》《巍巍昆侖》《百色起義》《開國大典》等,重新在銀幕上弘揚了中國革命文化、紅色文化;90年代的《開天辟地》《大決戰》《周恩來》《焦裕祿》《毛澤東的故事》《重慶談判》《七七事變》《大轉折》《大進軍》《長征》《橫空出世》《國歌》等,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上進一步探索創新;新世紀初創作的《生死抉擇》《沖出亞馬遜》《鄧小平》《太行山上》《云水謠》《驚濤駭浪》三部曲、《張思德》《鄭培民》《生死牛玉儒》《云水謠》《集結號》《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等,在推動主旋律創作提質升級的基礎上,形成多樣化創作格局,開啟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在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上取得巨大突破,比如《戰狼》系列和《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建軍大業》《百團大戰》等影片創新了主旋律電影的表達方式,獲得觀眾熱烈好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十八洞村》《中國合伙人》《滾蛋吧!腫瘤君》《鄉村里的中國》等現實題材影片,緊扣時代主題和經濟社會發展脈搏,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贏得廣泛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共創作生產故事影片12000多部,其中2012年以來年均產量達到756部,去年更是創紀錄地突破千部。70年來,正面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優秀影片,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紅色電影為新中國電影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據有關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十七年”期間,我國電影總計發行影片1213部,其中故事片600多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在《新中國電影“十七年”的光彩》一文中介紹,從1949年-1965年,國營電影制片廠由3個發展至16個;放映單位(含電影院、放映隊等)從646個發展到20363個;觀影人次從4731萬發展至46.3億人次;發行收入從205.8萬元發展至1.3億元。他認為,到1965年,我國的電影業收入在當時國民經濟總體收入中占的分量而言,已明確無誤地可稱為支柱產業。
這其中,熱情歌頌民主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電影無疑立下了“頭功”。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電影工作者以極大的創作熱情贊美新生活、謳歌新中國,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例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董存瑞》《上甘嶺》《鐵道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娘子軍》《甲午風云》《英雄兒女》《白毛女》《霓虹燈下的哨兵》等。這個時期的電影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呈現出昂揚向上、清新明快的創作基調,注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留下了令人難忘的輝煌記憶。
同時,在這一時期,電影創作者積極探索“主旋律”與“類型片樣式”的結合,如《趙一曼》《雞毛信》《小兵張嘎》《智取華山》《新兒女英雄傳》《羊城暗哨》《神秘的侶伴》《寂靜的山林》、《白求恩大夫》《冰山上的來客》等等,這些在特殊歷史時期創作的電影作品,構成了中國乃至世界影壇的一道引人矚目的獨特風景。
跟隨改革開放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步伐
主旋律電影聚焦偉大時代,記錄偉大實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電影工作者被禁錮的思維與情感被打開,藝術實踐的探索與創新再度活躍,一批優秀的主旋律電影相繼問世,激勵了人民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積極性,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一階段,電影工作者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貼近時代、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從人文角度切入生活,透過人物命運,反思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敏銳地捕捉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脈搏與規律,拍攝出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謳歌時代精神、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這期間涌現出的優秀影片包括氣勢恢宏、人物豐富、情感真摯、激勵人心的《開國大典》《巍巍昆侖》《南昌起義》《西安事變》《百色起義》《血戰臺兒莊》,人物傳記類電影《孫中山》《周恩來》《焦裕祿》,關注偏遠地區教育的《鳳凰琴》,抒寫革命戰爭中美好人性、表現親情、友情、愛情的《小花》《歸心似箭》《今夜星光燦爛》,展現女排精神的體育題材電影《沙鷗》,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紅高粱》《花園街五號》,以及關注當時百姓生活的《人到中年》《牧馬人》《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現實主義影片在這一時期得到較大發展,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開辟了藝術探索的新境界。
“主旋律電影”的概念也是在這一時期首次被提出。1987年初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電影發展方向,這是關于“主旋律電影”的最早表達。當年創作的《開國大典》也是主旋律電影的標志性作品。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國家整體的改革進程推向深入,中國電影創作的格局和走向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主旋律”電影成為國產故事片的最大亮點,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深遠影響,即使在今天,不少作品依然被視為難以超越的經典。在1991年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199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等重大歷史節點上,電影人也都以影像的方式致敬歷史、記錄歷史。
尤其是1996年3月,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決定實施“9550”工程(“九五”期間,推出50部優秀影片,每年10部),出臺了扶持電影生產的政策。廣大電影工作者思想進一步解放、責任進一步增強、視野進一步開闊,更加自覺地關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和群眾的生活,藝術質量和藝術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這期間及之后一段時間涌現出的優秀影片包括《大決戰》三部曲、《大轉折》《大進軍》三部曲、《長征》《七七事變》《重慶談判》《相伴永遠》《毛澤東在1925》《鄧小平》《鴉片戰爭》《紅河谷》《國歌》《我的1919》《橫空出世》《孔繁森》《蔣筑英》《離開雷鋒的日子》《緊急迫降》《生死抉擇》《首席執行官》《沖出亞馬遜》等。
這其中既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表達愛國主義精神的鴻篇巨制,也有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為創作主體的傳記類電影,也包含了以家庭、社會的人際倫理關系為敘事中心的現實題材影片。
產業化吹響新世紀電影改革發展的號角
主旋律電影創新發展積極拓寬市場之路
黨的十六大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吹響新世紀電影改革發展的號角。自2003年電影產業化全面實施以來,經過數年的產業化實踐,中國電影繼續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同時更加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原則,充分尊重電影藝術規律和電影市場規律,力求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逐漸探索出一條既弘揚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又符合廣大觀眾審美需求的新路。
這期間,中國電影工作者深入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三貼近”創作原則和“三性統一”的創作標準,積極面向市場,主動迎接挑戰,促進電影創作的不斷繁榮和電影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太行山上》等一大批弘揚民族精神、謳歌時代精神,又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優秀電影作品,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尤其是2007年之后,《集結號》《建國大業》《風聲》《十月圍城》《唐山大地震》《建黨偉業》等影片,經過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經受住了新時期觀眾和市場的洗禮,使主旋律電影創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這個時期拍攝的影片以貼近現實生活、弘揚時代主旋律為己任,以贏得市場、贏得觀眾為目標,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力求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效果。這期間涌現出的優秀影片包括史詩電影《建國大業》、歷史題材影片《太行山上》《天安門》《集結號》《東京審判》《八月一日》《風起云涌》《沂蒙六姐妹》《高考1977》,傳記片《張思德》《鄭培民》《袁隆平》《任長霞》《鐵人》《鄧稼先》《楊善洲》《郭明義》《梅蘭芳》《我的法蘭西歲月》《魯迅》《可愛的中國》《第一書記》,八一廠“三驚系列”的《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以及《云水謠》《辛亥革命》《飛天》《千里走單騎》《可可西里》《沖出亞馬遜》《沉默的遠山》《天狗》《一輪明月》《花腰新娘》《暖春》《臺灣往事》《美麗的大腳》《大河》《突發事件》《我的左手》《買買提的2008》等等,一批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樣化、類型化國產大片,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連續多年保持了對進口影片的市場優勢,為中國電影開辟了繁榮興旺、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方向新主流電影在中國故事里創造“世界新景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電影迎來了“黃金機遇期”,創作活力持續迸發,市場規模迅速擴大,電影生產力空前提高,呈現健康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始終是中國電影的重要使命。中國電影素有運用宏大敘事銘記歷史、歌頌時代的光榮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重要時間節點,重點主旋律影片開拓了創作新境界。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召開,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電影相繼推出,如《忠誠與背叛》《雨中的樹》《生死羅布泊》《南平紅荔》《冰雪11天》《索道醫生》等,以嶄新的觀察角度、體驗方式、表現形式,提高藝術性,增強親和力,同時積極借鑒類型電影元素、引入高科技制作手段,強化市場營銷,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為迎接黨的十八大營造了和諧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并由此帶動了一批主流影片的脫穎而出,為主流影片不斷拓展創作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
2017年,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召開,電影界集中推出了一批題材類型豐富、風格形式多樣、個性特征鮮明、詩意化風格化呈現的獻禮影片,既有“重工業”標桿之作《戰狼2》《空天獵》,也有詩意與現實并存的中小成本影片《十八洞村》《家園》《守邊人》《你若安好》《南哥》,以及少數民族電影《塔克拉瑪干的鼓聲》等,這些影片代表了中國電影大小并重的多樣化、多品種、多類型的良性生態格局,代表了電影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價值導向文化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電影化呈現。
再比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影片《百團大戰》,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重點影片《勇士》,紀念建軍90周年影片《建軍大業》《血戰湘江》,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獻禮影片《春天的馬拉松》《照相師》等等,豪情抒寫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創新理念,大膽突破,在堅持思想性的同時,著力提升藝術品質和觀賞性,更加貼近觀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產電影在唱響新時代主旋律的同時,也在貼近當下主流觀眾審美方面做出了探索與努力,“新主流電影”的概念應運而生。尤其是在與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進口電影的正面較量中,國產電影創作生產格局更加豐富完善,電影故事更加多姿多彩。
這些影片在題材選擇上不僅做到了對歷史的回眸與審視,也有對當下生活的觀照,例如重述紅色經典的《智取威虎山》,全方位展現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厲害了,我的國》,彰顯國家力量的《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激發起廣大群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的《戰狼》系列,深入思考生態文明的《狼圖騰》,勵志創業的《中國合伙人》,充滿人文關懷的《滾蛋吧!腫瘤君》《我不是藥神》,以及《錢學森》《蘭輝》《鄒碧華》《信仰者》《幸福馬上來》《黃大年》《龍之戰》《老阿姨》《我是醫生》《十八洞村》等影片,都可以被看作主旋律創作在近些年的新開拓,對“類型電影”這一概念的精確落實,用世界性的語言敘述中國故事,在中國故事里創造“世界新景觀”。
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新時代主旋律電影再攀高峰
2019年春節檔,由郭帆執導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如期上映,并最終以46.54億元的票房成為春節檔影片票房冠軍。在科幻題材影片長期處于創作短板的情況下,《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為國產科幻影片的探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更為重要的是,電影《流浪地球》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集體主義和家國情懷,展現了中國人民不計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時艱的精神境界,詮釋了中國傳統價值和當代價值。在《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等戰爭題材作品之后,《流浪地球》為主旋律電影提供了新的參考范例。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一重要論斷為如何繁榮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指明了方向。近兩年,如《紅海行動》《李保國》《春天的馬拉松》《照相師》《大路朝天》《厲害了,我的國》等一大批電影作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的火熱現實,以及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故事,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生活,獲得了業界口碑與市場成績的雙贏。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大歷史節點,中國電影人再次集結,將推出一批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反映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題材類型豐富、風格形式多樣的電影作品。
將于今年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攀登者》由根據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不僅重現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意志,也呈現人類不屈不撓、勇于挑戰自我的崇高精神;電影《中國機長》根據川航3U8633航班成功備降的真實事件改編,將英雄機組創造的民航奇跡以及中國民航認真為旅客安全負責的精神真實地傳遞給億萬觀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聚焦大時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國家之間看似遙遠實則密切的關聯;《決勝時刻》藝術再現了黨中央在香山運籌帷幄、共商大計,籌備建立新中國的歷史,回溯了新中國成立的初心和使命;《古田軍號》以一名紅軍小號手的視角,講述了1929年古田會議前后,青年革命領袖帶領紅軍在絕境中開辟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的故事,是一部與歷史深情對望的作品;《紅星照耀中國》通過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視角,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情況,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動蕩時局中為爭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犧牲的大義擔當;《烈火英雄》聚焦消防員群體,展現消防隊伍面對沿海油罐區重大火災團結一致,誓死抵抗,用生命維護國家及人民財產安全,詮釋出“小人物、真英雄、大情懷、正能量”的價值觀;《那時風華》展現了當年塞罕壩上老一輩造林人的艱難歲月,傳遞出光榮與夢想、希望與使命的主旋律;《百萬雄師》以渡江戰役為背景,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的關鍵時刻,人民解放軍一支先遣分隊命懸一線卻與各種敵人殊死斗爭,為祖國統一而舍生取義、無私拼搏,最終配合百萬大軍過長江,將紅旗插遍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電影人聚焦黨和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偉大歷程與輝煌成就,展現人民群眾奮斗創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共同助力主旋律電影在新時代再攀高峰。
新中國成立70年主旋律電影大事記
1956年5月
毛澤東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對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包括電影事業的繁榮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當時從舊中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人民電影事業指明了道路,直接促發了新中國電影的第一次高潮。
1959年9月-10月
1959年9月25日-10月24日,為慶祝新中國建國十周年,文化部舉辦“國產新片展覽月”,共展映《林則徐》《老兵新傳》《聶耳》等故事片18部,另有紀錄片7部,科教片7部和美術片4部。
1978年
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謝鐵驪、陳懷皚執導的電影《大河奔流》于1978年上映,該片首次把毛澤東、周恩來等領袖人物的形象搬上大銀幕。影片下集的片頭字幕特別指出:本片下集將出現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光輝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鐵成。
1979年6月
1979年6月,文化部發出通知,決定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新片展覽”活動。國慶期間展出的獻禮故事片和舞臺藝術片有《從奴隸到將軍》《吉鴻昌》《傲蕾·一蘭》等29部,另有紀錄片15部,美術片6部,科教片19部。
1987年3月
1987年3月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電影發展方向。這也是“主旋律電影”概念首次被提及。
1987年7月
1987年7月,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成立。之后,《開國大典》《周恩來》《巍巍昆侖》《孫中山》《百色起義》等一批影片接連推出,形成此類題材電影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1989年
為慶祝新中國建國40周年,廣電部決定在全國舉辦獻禮影片展映月。首批展映的包括《百色起義》《巍巍昆侖》《開國大典》等10部故事;另有紀錄片7部,科教片7部,美術片3部。第二批展映的有《豆蔻年華》《賭命漢》等5部故事片,另有紀錄片兩部,科教片兩部。第三批展映的影片有《黃河謠》《阿羅漢神獸》等9部影片。
1994年1月
1994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刻反映了我國宣傳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律,是對精神產品生產的基本要求,是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的重要保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具體體現。
1996年3月
1996年初,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決定實施“9550”工程(“九五”期間,推出50部優秀影片,每年10部),出臺了扶持電影生產的政策。
1999年
1999年8月20日-10月15日,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在全國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影片展映活動,參加展映包括《國歌》《大進軍——大戰寧滬杭》《春天的狂想》《橫空出世》等18部影片。另外還有參加復映的不同時期拍攝的14部優秀國產影片,以及《男婦女主任》《一個都不能少》等在農村展映的8部16毫米影片。
1999年9月6日,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等聯合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隆重推出向新中國五十周年獻禮的50個重點文藝項目,其中有《國歌》等共10部影片。
2004年1月
2004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加強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要繁榮電影創作,加快產品創新。《意見》指出,創作者要堅持正確方向,多出優秀作品,牢牢把握正確的創作導向,堅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更新電影創作觀念,正確把握電影的商品屬性,加強市場調研;鼓勵藝術創新,充分借鑒世界范圍內的電影先進藝術經驗和成果,形成類型化、多樣化的創作格局。
2009年9月
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由中影領銜出品,韓三平、黃建新執導,匯集了唐國強、張國立等100余位演員參演的電影《建國大業》于9月16日上映,最終收獲票房4.2億元,刷新了當時國產電影票房紀錄。
2010年1月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突出提高質量,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精心組織生產好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反映現實生活和人民主體地位的重點影片。
2017年7月
2017年7月27日,電影《建軍大業》、《戰狼2》同天上映,并迅速掀起暑期檔觀影熱潮。最終,劉偉強執導的《建軍大業》收獲4.03億的票房;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2》則收獲56.83億票房,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紀錄并保持至今。
2018年2月
2018年春節檔,主旋律戰爭電影《紅海行動》在上映首日排片僅為11.4%,單日票房1.29億的情況下,憑借口碑最終實現“逆襲”。上映第23天,《紅海行動》正式超越同樣表現出色的《唐人街探案2》,鎖定“2018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最終,《紅海行動》以36.5億的票房摘得2018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冠軍。
2019年2月
2019年春節檔,郭帆執導、吳京等主演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于大年初一上映,總票房達到46.54億。作為一部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不僅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同時也對中國電影工業化進行了一次積極探索。(劉抒鵑)
- 上一篇:烈火英雄》導演陳國輝:把這件“特別牛”的事兒拍出來, 好像一種使命
- 下一篇:暑期檔,我們該拿什么樣的電影給孩子們?
新中國成立70年主旋律電影發展回眸
來源: 發布時間:2019年08月01日